現在醫療資訊發達,一般大眾都知道,腦中風分成「腦栓塞」和「腦出血」。其中,腦栓塞是因為腦血管阻塞,造成腦細胞死亡的疾病。那麼問問大家,「好好的,血管為什麼會阻塞呢?」
本篇文章,希望能簡單地用圖解的方式,讓大家了解原因,有了這些基礎知識,解釋腦栓塞該怎麼治療,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
腦栓塞,在醫學上又叫作「缺血性腦中風」;腦出血,又叫作「出血性腦中風」。因為腦中風之中,腦栓塞佔約八成,為了方便,經常簡化地以「腦中風」代表腦栓塞,而出血性腦中風,則直接稱「腦出血」。
本篇文章,希望能簡單地用圖解的方式,讓大家了解原因,有了這些基礎知識,解釋腦栓塞該怎麼治療,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
腦栓塞,在醫學上又叫作「缺血性腦中風」;腦出血,又叫作「出血性腦中風」。因為腦中風之中,腦栓塞佔約八成,為了方便,經常簡化地以「腦中風」代表腦栓塞,而出血性腦中風,則直接稱「腦出血」。
腦中風源自腦細胞死亡:血栓阻塞血管的後果。
人體的血管主要分成動脈、靜脈、微血管,都有可能產生血栓,血栓會塞住血管,這些血管阻塞後,便無法循環。因為血管供應氧氣、營養,循環給身體各個器官、組織的「細胞」,也從這些「細胞」帶走代謝的廢物。
血管阻塞之後,器官、組織的「細胞就會受傷、甚至死亡」,造成這些器官、組織失去功能,成為阻塞型血管「疾病的主要原因」。
例如:心肌梗塞就是因為心臟四周的冠狀動脈阻塞,造成心臟細胞死亡或受傷;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動脈或是頸動脈阻塞,造成腦細胞死亡或受傷;而「經濟艙症候群」造成的下肢靜脈栓塞,也是血栓的傑作。
血栓主要分成兩種
要開始解說血栓形成的原因之前,要先知道血栓的種類,主要分成兩種,這兩種血栓的成因有些差異,因此分開解釋:

- 「白血栓」:發生在血流較快的動脈,造成動脈阻塞。
- 「紅血栓」:發生在血流較慢的靜脈或心臟角落,是靜脈血栓及心房顫動血栓的主因。
分成兩種不同的血栓成因來解釋,是因為我們用來通血栓的藥物,會因為成因不同,使用的藥物種類也不同,因此,解釋後可以幫助大家理解,使用的不同的藥物來治療的理由。
另外,還有結合白血栓與紅血栓的「混合型血栓」,以及主要阻塞微血管的「纖維沈積血栓」,因為容易造成混淆,或與主要疾病關聯較小,就略而不提。
動脈硬化與白血栓的形成
白血栓的源頭,還是從「動脈粥狀硬化」開始。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,是一連串的血管發炎的過程,簡單來說有三個步驟:
- 動脈內皮損傷:動脈血管內皮因糖尿病、抽煙、高血壓,造成長期損傷,排列不再緊密,通透性增加。
- 小顆粒「低密度膽固醇」入侵:因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,讓血液中的小顆粒「低密度膽固醇」趁虛而入,鑽入血管壁。
- 白血球參與造成慢性發炎:氧化的小顆粒「低密度膽固醇」,引誘白血球來清除它,造成長期的動脈血管壁發炎,而慢性硬化。
- 血小板
- 凝血因子
- 纖維蛋白網
紅血栓:靜脈血栓與心房顫動血栓的成因。
- 聚成一團的紅血球
- 凝血因子
- 纖維蛋白網
因為紅血栓包含比較多的紅血球(比血小板大顆許多),因此外觀呈現紅色,形成的結構也比白血栓鬆散些。
這些紅血栓常常會亂飄、亂竄,從心臟流竄到腦血管,就形成腦中風,流竄到大小腸,就造成腸子的缺血性壞死(腸子中風);而在大腿靜脈中形成紅血栓後,飄到肺部,就會形成肺栓塞。
這些紅血栓常常會亂飄、亂竄,從心臟流竄到腦血管,就形成腦中風,流竄到大小腸,就造成腸子的缺血性壞死(腸子中風);而在大腿靜脈中形成紅血栓後,飄到肺部,就會形成肺栓塞。
時間就是腦細胞
hourglass by Gregor Cresnar, left brain by Dairy Free Design from the Noun Project
所以趁腦細胞還只是受傷時,越快清除血栓,越多的細胞可以救活,往後復健的效果就越好,所謂留得細胞在,不怕復健慢。因此,時間就是腦細胞。
側枝循環就是腦細胞
roots by Guilhem, Brain by Santiago Arias from the Noun Project
所以大腦的側枝肢循環如果夠多,腦中風發生時,腦細胞就不會死這麼快、這麼多,恢復的也就比較好了,所以側枝循環就是腦細胞。
最後,總複習一下
血栓的形成分成「白血栓」和「紅血栓」。
- 白血栓源自動脈粥狀硬化,以「血小板」為參與主體,白色堅硬;
- 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,血流緩慢混亂,以「紅血球」及「凝血因子」為參與主體,較鬆軟,容易全身流竄,產生於靜脈血栓、心房顫動血栓;
- 兩者都有「纖維蛋白網」參與其中。